争论两年多的林森浩投毒案或将画上句号。林森浩父亲日前接到法院方面电话通知,称最高法院对林森浩死刑复核结果已经下发,要其在11日之前去见林森浩。林父自述其接到通知后,一晚上没睡。林案的律师唐志坚也对媒体表示,林父在和他通话中“泣不成声”。而受害人家属则是另一番景象。黄洋的父亲黄国强对最高法的裁定表示了赞同,并认为这个裁定还了儿子一个公道。听到死刑复核的最新消息,黄家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要组织家人去给黄洋上坟。对于亡者来说,这或许是个令人欣慰的消息。
2014年2月18日,上海二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,判处死刑。被告人随后上诉,表示并非故意杀人。上海市高院二审于2015年1月8日驳回了被告人的上诉,维持原判,并报请最高法院核准。
当然,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里,个案引发的舆情多数均呈发散式的多元化指向。对那些坚定的死刑废除论者来说,任何死刑个案都不是好消息。但这些声音,更多关乎立法——从最近两次刑法修正来看,死刑个罪正在被渐进式消减。死刑终将被废除,但死刑的全部废除还需要时间,也需要多数民意被说服从而为废死提供水到渠成的观念环境。
指责案件处理结果是受到了舆论压力所致,背后也许仅仅是结果与批评者的倾向不一致。无论法官的哪种判罚都避免不了异议,某位未曾亲历审判者的倾向性意见又能保障正确吗? 对于法官来说,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,要完全隔绝众声喧哗的民间舆论,已不可能。每个法官都要学习如何在全新的媒体环境里,尽可能做到尊重民意但不盲从民意,努力在自然理性与专业技艺间保持一种平衡。 从现行法上看,应当承认,林森浩的死刑判罚符合多数人的预判。也没有证据证明,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法官们,在此案中受到了外来不当干扰。在观念分歧和价值判断之外,不对法官作“有错推定”理应成为社会共识。一宗影响性诉讼不管昔日多么沸沸扬扬,它终归要划上句点。 |
|
|
|